工程拆除新闻   xinwen
联系我们   Contact
搜索   Search

改革就是不断拆除人为设置等级差别壁垒的工程

2015/6/16 14:39:15      点击:
    改革就是不断拆除人为设置等级差别的各种界限壁垒,就是消除各种妨碍人流、物流、资金流甚至思想交流障碍篱笆的大工程


    在深圳有过生活经历的人都会有这样深切的体会:原特区内外在市政规划、交通秩序、社会治安管理、城市环境等诸多方面都存在事实上的诸多落差,这种落差之痛尤其让居住在原特区外的市民有切肤之感。


      6月4日晚,深圳市交委牵头组织工程队伍进行了布吉、南头等二线关口交通改善工程,接下来,其他关口的改善工程将在近期开展。这一行动具有标志意义,它既是特区物理关口的清除,也是深圳原特区内外居民心理关口清除的开始。


      深圳特区关的形成有其历史成因,在改革开放之初对进入特区区域人和物的管理使得这一道“二线关”非常必要,比如深圳面临香港边境线的“一线关”,要减少“一线关”的压力,必须有一道特区的“二线关”来分压。另外,当时深圳特区内企业享有的进口原材料、机器设备免税待遇只适用于特区管辖内区域,只是到后来一些中外合资企业、三来一补企业分布到特区以外区域,海关改革创新出随企业进口原材料货物台账监管的方法后,特区关的“海关税关”的作用才弱化。


      特区关的形成和存在说明,改革开放之初从中央到地方对当时引进外资的做法心里是没有底的,小平同志说的“摸着石头过河”就非常形象地概括了改革的试错过程。特区的关就是当时开放引进外资等做法“试错”范围,一旦失败能有效隔离风险的屏障,香港回归后确保深港边境稳定的二道防线,所以特区关的历史作用不可忽视。


    但当引进外资被证明不可怕、深圳特区发展壮大之际,特区关就成为了一件束缚深圳特区成长的“小衣服”,抛弃和剪除特区关这件“小衣服”就成为众望所归。


    1998年,香港已回归,深圳市政协委员就提案,建议撤销“二线”。2000年6月国务院组织调研组在深圳调研后,认为二线可以减轻一线的压力。2003年,国务院与中央军委再次联合发文,要求仍然执行原有二线关政策。2008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南岭村社区党委书记张育彪提出将二线取消或者将其外移到深圳与莞惠边界处。2008年,国务院调查组再赴深调查二线,不同意取消二线。2010年,国务院批准深圳特区扩容,原特区外地区都被纳入特区,但要求保留二线。2013年全国两会上,张育彪再次提出撤销二线的问题。

    张育彪认为,特区范围扩大后,深圳经济特区管理线的存在与特区一体化建设的矛盾日益突出。深圳经济特区管理线的存在,不利于城市道路的规划、组织及车辆的疏导,客观上对城市交通造成了阻滞,市民反响强烈。此外,深圳经济特区管理线的存在,在城市中心地带造成人为分隔,不利于基础设施的统筹规划、建设和管理。


如今,深化深圳改革的二线关口改善工程已经进行,特区内存在的物理关也陆续清除,但是35年时间已经事实上坚固竖立在深圳人心理上的二线关的消除还需假以时日。


可以说,改革就是不断拆除人为设置等级差别的各种界限壁垒,就是消除各种妨碍人流、物流、资金流甚至思想交流障碍篱笆的大工程。